沪上最受关注的70后校长万玮:十年后留学潮流或将退温!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
上海最受瞩目的双语学校之一的70后校长
在教育界,年纪并不大的万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一次他的讲话内容,都充满新意,令人茅塞顿开。
比如他在年头那篇在朋友圈刷屏的新学期开学讲话,从引力波到文明的冲突,从人工智能到未来的教育,知识面之广,思考之超前,令人印象深刻。
其实在回过去看万校长的履历,十多年前他就因撰写《班主任兵法》,红遍了全国基础教育界。再往前看,他的经历犹如小说一般起伏。
▲班主任兵法是介绍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管理的一套书。该书成为教育出版界的一部神作,红遍全国班主任圈。
1996年,刚毕业的万玮被赫赫有名的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相中,放弃保险精算师的高薪工作,进入平和做数学教师。这一年也是平和双语学校诞生年。
1998年,两年教龄的万玮被撤销班主任职务,因为搞不定班里几十个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校长当时说:“孩子们已经把你看穿了,知道你没辙了!”
2001年,万玮再次当上班主任,并出版了《班主任兵法》。该书成为教育出版界的一部神作,红遍全国班主任圈。书中的很多故事都脍炙人口,比如“一立千钧”,为了解决学生自修纪律差的问题,万玮会罚自己当众站立半小时,此后班级的课堂纪律不再成为问题等。
万玮“火”了,但批评也接踵而至。名校长李镇西便直言“班主任需要智慧,需要艺术,需要策略,需要谋划,但不需要’兵法’!”当发现自己的偶像李镇西也开始批评他时,万玮又回到了地面,他意识到了自己作品的不成熟,也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教育思考。
2006年,万玮被提为当时的平和校长任国芳、副校长龚德辉的校长助理。万玮说,“从任校长身上,我学到的是宏观与微观层面对学校管理的把握,从龚校长身上,我学到的是课程构建、教育的长期经营。”
2008年,《班主任兵法2》出版。记录了一个初三班级短短28天的28堂课。
2010年,《班主任兵法3》出版,探讨了震撼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万玮认识到,聪明地做班主任和智慧地做班主任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老师对学生、对教育爱的程度。”“之前我可能过于注重方法论,如今却更关注方法背后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万玮说。
2012年,万玮被提为平和副校长。他决心效仿任国芳、龚德辉两位校长的管理特色,做到宽容、博爱与敬业。同年,万玮出版《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他说,平和学校的老师们愿意去思考学生到底在想些什么,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2013年,万玮出任平和双语学校校长。至今他已出版教育著作9部。
今年是平和创校20年,历任吴沄、恽昭世、任国芳3届校长,到万玮这第4届校长,虽说万校长上任不久,但他个人的成长史和平和的校史却是重合度最高的。他儒雅而风趣,思维活跃而又善于自省,活脱脱就是平和校训“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平正达礼,和善励新”的写照。
在万玮历次的演讲过程中,有不少干货值得家长、老师们反复思考,大D今天就把这写干货一一精选出来。
01
那些家长的焦虑,是背后文化自信搞得鬼
作为校长,我时常会面临很奇怪的家长质疑。例如,同一时间,会有家长反映老师抓得太紧,也会有家长反映老师管得太松。
有一次,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家长提醒我,听说学校现在抓得比以前紧,是不是因为换了新校长?我哭笑不得,我刚刚还要求老师更多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减少应试训练呢。
另一群焦虑的家长则不能接受学生在学校里有闲暇时间,他们希望看到整齐划一的课堂,希望看到课后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继续自习。“你们的校长和老师不作为,在误人子弟!”一位家长愤怒地说。
而以上这两种质疑的家长,恰好是典型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中国用了4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路,时代变化的速度是惊人的,一代人和一代人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差异特别大。这个例子能够精确地说明现在我们对教育的焦虑,往往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为什么?
因为现在家长和教育者的主体还是70、80后,我也是70后,我一直觉得这代人是有心理创伤的,是不够自信的。
一是跟我们成长的环境有关,我们经历过国家闭塞、贫弱的阶段,面对突然打开的世界,就像山里的孩子走入大城市一样,内心惶恐不安。这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
二是跟我们受过的教育也有关,我们那代人文精神先天缺乏,因为当年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科不好了才去选文科。更可怕的是,花了那么多时间学理科,科学精神竟然也很匮乏。
三是跟时代的快速变迁有关,我们都经历过信仰的崩塌,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容易走极端,国际事务又摆脱不了受害者情结。至于现在大家经常谈的批判性思维就更缺乏了。
总结下来,70后家长的这种“不自信”就会表现为:“崇洋媚外”,月亮就是国外的圆。
一有条件就要把孩子往国外送,成为了一种情结;
赶上了时代的红利,很多成为了社会精英,但是内心总有不安全感,对物质很看重;
价值观分裂,经常会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诉求。
我有个朋友在奶粉公司,他们做过一个“婴儿奶粉选洋品牌还是国产品牌”的调查,70后几乎全选洋品牌,80后则洋品牌和国产品牌都接受,90后甚至还倾向于国产品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70后心里有三聚氰胺的阴影,90后呢,成长的过程中国家已经强大了,他们成长的环境,像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一点也不比国外差。
年轻一代没有心理创伤,更有底气,有自信。而且他们实际上非常爱国,现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出国留学,很多人都是要回来的,只有三、四线城市的学生,更多可能希望留下来。
也正因如此,我预测这10年是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的黄金发展期。10年后就难说了。因为目前出国留学家长的主体是70后,再过10年,就是80后、90后的天下了,两代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等到90后做家长的时候,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是否还那么热?还真不好说。学生出国潮,很可能就是70后、80后家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性的现象。
同时,家长们有一定的焦虑也很正常,没有焦虑,就没有成长。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眼界空前开阔,世界扁平了,连接紧密了,经过这样的焦虑,我们的自信心反而能够提升。
02
择校反映家长价值观和能力培养的诉求
大家最关注的“幼升小”的选拔,确实存在这样的竞争:
全上海的小学,稍微好一点的小学录取比例都不高。平和还好,平和去年小学收了160个孩子,我们最终参加面谈的孩子1100人不到,录取比例在1:6到1:7之间。当然这部分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
同样你看考哈佛,它的录取率也是6%-7%,但是你要知道每年去申请哈佛的,都是觉得自己是有希望被录取的。所以那些95%左右落榜的人也都是牛娃,哈佛牛就牛在这里。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对教师不会那么顶礼膜拜。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如果遇到一个老师,几句话谈下来,觉得在思想与精神层面不过尔尔,那么他对你老师会有绝对信任吗?
有时候,孩子会很困惑,跟家长说为什么老师讲的和家长不一样,家长会说,老师讲的不一定都对,但是要懂得怎么和老师沟通。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对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确是很大的挑战。
实际上很多家长对学校的不满或者焦虑,都是内心的投射。你不相信学校,不相信孩子,不相信朋友,不相信社会,也必将不相信自己。
学校最终是提供一个环境,让你和你的同龄人在一起,这里面有同伴的影响,但学校里面真正起作用的是教师的人格。最后我们把学校教的东西全忘光了,剩下的东西是什么?是人格。你说教师真正能够在知识上教学生多少?我觉得99%教的东西都没什么用。
真正的顶尖人才,不太可能被学校教育扼杀掉。
事实上,任何教育都很难扼杀他们。任何时代,哪怕再压抑都有一批独立思想的人,这批人是真正的精英。你看好像万马齐喑,但只要有机会,条件成熟了,他们会一个一个地冒出来。教育能真正改变他们的,是人格,是气质,以及与生养他们这一方水土之间的联结。
这么多年来,我们发现在以下几方面具备良好素质的孩子未来在学校的表现更成功:
首先专注力。专注力可以决定孩子将来的学习成绩,上课只要注意力集中,基本上老师讲的东西就可以听懂。做作业专注,阅读专注,做事专注,他的效率自然比较高。
其次数理逻辑能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里面的8种智能(注:包括语言、逻辑一数理、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智能。)中,数理逻辑是其中重要的一块,这个能力和数学成绩相关度是很高的。对中国学生来说,数学尤其重要。
再次是想象力。想象力好的孩子,将来即便是做数学题,脑子里会想象整个解题的过程,依靠形象思维乃至直觉思维,“看”到问题的答案。
03
内向和外向都有好处,中西方教育需要融合
我对中西教育的异同做了一些思考,中西教育在出发的时候走的就是两条道路。
比如,西式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兴趣,中国教育更加强调的是训练。
再比如说,我们常常用“食指”来描述中国的教育,就是考了90分还有95分的,考了95分还有满分。西方教育称为“拇指教育”,考20分,好。40分,好。60分,好。零分,好。
中西教育在出发的时候就是不同的方向,中国的教育在本质上是功利的,我们有很多古训教导我们的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西方的教育一开始不是那么功利的教育,倡导让孩子去探索知识,去探索智慧。
用量子世界观来看我们刚刚的很多困惑。比如,关于内向这件事。我最近读了很多文章提到内向的人更有优势,还有文章提到,未来内向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因为内向的人至少有三点优势:第一,专注倾听。第二,审慎细心。第三,持久韧性。
近几年随着PISA测试结果公布,上海教育已经成了世界的基础教育的中心话题。一些西方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对于上海的基础教育是推崇备至的。中国的经济地位上升了,我们作为教育者逐渐有了教育自信和文化自信。比如,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兵法,里面有一句话: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很多人认为太棒了,在中国古代就有量子思维,可以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品质集聚一身。
今天的教育界还有一个切肤之痛,我们称之为“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大约在一个多月之前,我们请了北京大学一位知名美学教授——研究中国美学的泰斗级人物叶朗来做讲座。我有幸跟他共进晚餐。他说了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到了钱学森之问,他说钱老其实是有答案的,钱老的答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他说,今天我们强调技术,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有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在人文、艺术方面缺失太多了,我们要补上。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也在讲座中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结合。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钱颖一教授有一个公式:创造力等于知识乘以好奇心加想象力。知识当然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基础的知识何谈创造力。当西方的基础教育在审视中国的基础教育的时候,他们是认可我们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基本技能上所做出的努力。比如上海小学生的九九乘法口诀表,当你回答7×8等于多少都要用火柴数的话,何谈创新。
但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大的问题在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消退得很快。
我自己对照这个公式在思考,中国孩子创造力顶峰在哪里?我觉得创造力曲线就像字母n,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知识总量在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好奇心和想象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一定是有一个地方达到最高点。这个最高点在哪里?我目前的答案是在初中,在中考之前。中考对我们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一个极大的破坏。
有一次,高一的一位老师跟我讲,经历过中考训练的孩子到高中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他们放毒,把初三应试注入的毒排掉。所以,这种高利害性的考试还是越少越好。
04
文明的冲突就在家庭中上演
初中部的李春雷主任在行政圈子里转发了一条微信,主题是“学校在25年内即将发生的颠覆性变化”。我看了一下,主要讲了三个方面:
学生在就业需求方面更看重交际能力;
老师和家长都厌烦一味追求成绩;
人工智能使学生受益个性化学习。
这三个变化我看不需要25年,现在正在发生。
事实上,上海基础教育的格局,在十三五期间将发生大的改变,走中西融合教育的双语学校将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追捧,一味追求应试的学校将逐渐被家长抛弃。平和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将有机遇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第一选择,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影响上海学校教育格局并使其加速变化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全球化,中产化,信息化。
全球化使得中国迅速融入世界,学生海外求学有了更多途径;
中产化使得更多的家庭有经济基础为孩子在全球范围选择更好的教育;
信息化则使得家长的择校更加理性。
这三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化学反应,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巨大挑战。除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外,信息技术成为一只单独的力量,对传统学校模式构成威胁。
这两年开始,国际课程就特别火,很多家庭希望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但什么时候送出去,不少家长有困惑。
我最近接待了一位报考平和高中国际课程的家长,他说让孩子在国内读高中国际课程,再去国外读本科,是一条相对稳妥的路径。他告诉我,由于要孩子比较晚,圈子里朋友的孩子都比他孩子大,许多家庭在孩子初中甚至小学就通过移民等方式把孩子送出去读书,然而许多并不成功。
有孩子从小在美国长大,不愿意学中文,出现在家里家长说中文,孩子说英文的情况;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完全是西方思维,强调个人权益,家长无可奈何。
他总结说,我那些朋友,很多已经“失去”或“几乎失去”了他们的孩子,他们都很后悔。我很幸运,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本来也想早点把孩子送出去的,现在改变主意了。这位家长讲的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到西方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孩子过于年幼,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时,接受了西方的文明,文明的冲突在家庭内部上演。
文明的冲突最终会导致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
即便拿了西方的身份,乃至融入西方的文明,长着中国人的面孔,仍然会被当成华裔看待。身份认同的混乱会带来很大的冲突,除夕夜香港旺角的骚乱,表面是无证摊贩的问题,其背后是香港的衰落带来年轻一代身份认同的焦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西男上海女的冲突也同样是文化文明的冲突。这是无法避免的。平和走中西融合的教育之路,从战略上看,应当坚持走中国基础教育的改良之路,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但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培养的是中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有传承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使命。
05
一个班级里的智商差异相当于人与狗
人和人在各个方面的差异是极其巨大的。多元智能学说告诉我们,人类有七种以上的智能,以数理逻辑智能来说,爱因斯坦跟普通人的差距相当之大。
难怪在他死后他的大脑会被仔细研究,并被发现从体积来说就超过常人。一位在剑桥读研究生的学生感叹这种智力上的差异,说到本科在清华读物理,清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甚至大于人类平均智商与狗的平均智商之间的差异。他举例说,第一次考试班级平均分不及格下,有大牛考90。他发奋图强,终于考了一个85,大牛考98。这个大牛后来有幸加入引力波团队,成为团队几千上万人中的一个无名之辈,不过是为了验证爱因斯坦100年前的一个理论。普通人和爱因斯坦之间的差距又有多少?
数理逻辑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同样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巨大。学科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在某方面有惊人的天赋,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教育,能否帮助学生在他最据优势的领域实现自我,这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引力波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电磁波就是很好的例子,两百多年前,人类还不知电磁波为何物,但今天,在移动互联时代,没有网络,没有wifi,多少人会抓狂?有人说,引力波的发现将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推进一大步,也许再过若干年,星际旅行就会成为现实。我们访问火星,大概可以朝发夕至。
为了爸爸妈妈们有更好的交流平台,上哪学现已开启进群通道,根据不同的需求,目前上哪学开设入园、幼升小、小升初三个阶段群以及各区分群,想要进群的家长,可以添加小乐子(shangnaxue-B),添加时备注“进群”即可。
注:小乐子在通过验证后手动拉群,如有怠慢,还望体谅!